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张晓萌老师应邀来我院作精彩报告
文/崔 凡 刘书锋 曾秋红 图/王 茜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大讨论工作部署,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张晓萌应邀来我院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出席,报告会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蔡利民主持。
张晓萌老师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并公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研究员。回国后到人民大学任教,曾获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入选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市15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理论工作先进个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张晓萌老师首先介绍了人民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的经验和特色,追求在顶层设计上有力度,在思政研究上有深度,在课堂教学上有温度。人民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即“研究型+互动型”教学。在“三位一体”模式中,人民大学在注重系统讲授的基础上,邀请了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解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专设两个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指导学生在全国展开实践活动,便于其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着张老师从各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会,认为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现实问题,与科研要相互支撑,注重学理性,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而不仅仅限于说教。要深耕经典,走向真实的马克思。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的空间,呈现学生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包容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甚至错误,增强引导学生回归主流价值观的能力,形成思想共识,努力构建课堂共同话语。
随后,张晓萌就师资同际化和国际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问题进行交流,介绍中国人民大学“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走出去”主要通过假期给外国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为教学提供建议,调整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请进来”方面,邀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来校探讨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老师还特别做了题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教学获奖作品展示。她通过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为导入,在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进行了阐述——技术理性:物化与单向度的人;消费社会:需求与欲望的膨胀;大众传媒:精神的放逐与狂欢,并就选题、课件设计和授课方法方面给出了经验分享。她通过案例导入,课件制作简洁大方、生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深入浅出呈现出思政课原理的学术性。
自由交流环节,王威威老师提出了人大自编教辅资料《疑难解析》的内容及公开度的疑问,张老师解释资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将于下半年对外公开。在侯丹娟老师提出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问题上,张老师认为阅读方式要与教学紧密结合,推荐书目应根据教师专长等具体情况决定,成果检验方式则要尊重学生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弹性空间。最后张老师对王永生老师提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问题谈了个人观点。
报告结束后,何华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感谢张老师传经送宝,对张老师富有理论深度和学理支撑的报告表示赞赏,同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开端。他希望学院在请专家传授经验的同时,老师们也能够“走出去”,实地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的发展,何华指出,教育部近期将今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学校也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学院要积极谋划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认真思考理工科院校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如何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开好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讨论会,为校领导接下来的学院调研做好精心准备。他还要求学院在大讨论中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而不是仅限于老师们之间的讨论。何华期待马院作为后起之秀,能够持之以恒,打造品牌,把握机遇,实现弯道超越,争取马院应有的位置和外部更大的支持。
孙平老师就今后与张老师以及人民大学马院的合作事宜发表了看法,希望张老师今后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蔡利民感谢张晓萌老师所做的精彩报告,同时要求学院认真落实何书记对马院工作和教育教学大讨论的指示意见。
会议结束,老师们合影留念。张老师的报告内容精彩纷呈、理论性强,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