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学院动态

我院成功承办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

7月11日,我院承办了学校联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出席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40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等10余家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宋德民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宋德民强调,高校社科战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力求学深悟透,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紧扣理论创新,深入研究阐释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再上新台阶,努力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要聚焦立德树人,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扎实推动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扛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一定要往深里学,聚焦主题主线,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主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逻辑关系和逻辑主线。要往广里思,坚守初心使命,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和实践问题,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要往实里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思考、新成效、新动能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

党委书记周坚在致辞中指出,召开此次峰会是学校积极推进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尤其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自觉践行,是学校主动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大趋势、自觉锤炼理论队伍的使命担当。华北电力大学高度重视马克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过程,整合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成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联合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顶尖研究力量,共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发展贡献理论之思和实践之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长杨勇平在主持峰会时指出,本次峰会以“百年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主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研讨,就是要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宣传与研究,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主题报告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先生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增强强党强国的意志和能力》的报告,张首映从不断增强意志和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风骨和品质、着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和能力、增强强党强国的意志和能力只有进行时等角度论证了强国必强党,强国是目标,强党是关键。使命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目标。目标属于未来,需要化为意志和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目标是一种规划,需要依靠意志和能力,一茬接着一茬完成。远大理想需要分阶段实施,阶段目标就是当前理想,实现当前目标就是完成当前理想。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将领导意志转化为集体意志,必须增强集体意志和团结能力,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当前,把全党9500多万党员和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就能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专家韩庆祥教授作了题为《世界走向与人类文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的报告。韩教授指出,地域文明难以破解当今世界困局,西方中心论是作为地域文明的西方文明的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理论根源。自由主义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人性根源。资本扩张是西方文明的行动旨趣,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制度根源。中国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强调世界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的世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强调国家平等的国家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文明互鉴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发展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互利普惠的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共治共处、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设安全共同体的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正在生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教育部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作了题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的报告,他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贯通党的百年历程,是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其特征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二是典型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三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四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五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努力弘扬伟大精神,必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作了《从公平正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的报告,他指出,制度自信就是对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好制度的自信。而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好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够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需要讲清楚如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李教授从马克思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肯定和认可、实现共同富裕与追求公平正义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伟大实践等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具有资本主义根本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峰会共设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百年党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拓展和实践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度研讨交流。本次峰会共计收到论文近500篇,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理论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院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要论断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配合学校加强“新文科”发展战略布局,着力瞄准“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打造新型智库”两大核心目标,成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大发展,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