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研究生教育» 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305)

一、学科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05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拥有一支学风严谨、团结协作、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8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1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有海外留学、学术交流经历者近105年来本学位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近50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20余篇。

二、培养目标

1.培养高素质专业理论人才。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致力于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精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精神,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信仰坚定的高素质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备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和较好的科研写作能力。

2.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输送优秀科研工作者,为高校输送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宣传人才。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和实践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有:

1)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

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等核心问题。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有效应对机制;探索大数据视域下青年教育的新策略与新方式;探索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模式。

3)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研究

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方法;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培养高素质高校辅导员队伍,积极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

4)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模式创新;探索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及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和新方法。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与需要,按照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功能特点、历史发展,并着重运用大数据技术,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6)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以德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科学方法及当代实践路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发展为线索,以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有:

1)大数据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研究

以学科交叉研究为特色,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破解发展瓶颈,探索理论发展和实践解决途径。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探索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重大原则,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创新,服务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

3)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问题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治国理政重要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实践为研究内容,深入解读治国理政的普遍规律和时代特点,在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融合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

4)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为研究线索,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尤其在传统儒、释、道的生死哲学智慧和担当精神等现代转化问题上进行集中突破,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精髓,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需求。

5)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以能源安全、能源发展、能源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当代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为研究内容,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能源和生态文明理论,完整呈现马克思主义能源及生态文明观和方法论;探索能源和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核心症结、哲学渊源和价值理路,探求能源、生态文明发展新思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能源科学的交叉研究,深度解读能源、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能源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做创新性理论探索。

6)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大数据相关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方法,服务于国家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等领域的现实问题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范式,解决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经济运行、企业管理等马克思主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高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培养大数据应用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人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关照社会现实,探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革命性变革,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创新逻辑。主要研究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借鉴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有益成果,系统探究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和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依据,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服务社会需要、推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精髓;基于大数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量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献,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话语体系,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时代化;着重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核心,以中国传统价值理论的当代转型为依托,以中外价值理论对比研究为方法,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价值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创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探究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传承与创新发展。

4)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实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把握中、印、俄等东方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色,研究东方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与发展代价、东方国家跨越发展、国内外发展理论比较、社会发展评价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以世界历史为切入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探究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理论发展规律等,深入研究当代全球化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主线、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进行系统研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中国改革开放规律等重点、难点、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历史学实证研究方法,以晚清民国时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流变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社会主义学说被引入近代中国的历史动因、传播方式、早期形态及其变迁等问题,展现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历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发挥,彰显近代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以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2)大数据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先驱人物思想比较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大数据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先驱人物文集进行数据化处理与量化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原因、理解维度、阐释路径、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更为清晰地展现先驱人物思想、行为演变的轨迹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为当今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关键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5.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是对共产党产生发展、自身建设和实现领导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揭示。主要研究内容有:

1)党建理论研究

深入分析、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内在动力、运行机制,探索提升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能力的路径和方式方法,以进一步推动党建理论和实践的繁荣发展。

2)企业党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企业党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党建现状,挖掘企业党建规律,探索企业党建路径,全面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者的理论能力和工作效能,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党建人才。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组成导师指导组集体培养。导师通过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导师指导小组要负责审查研究生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以及论文预答辩等培养环节的工作完成情况。

2.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据此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情况。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导师指导+学生自学”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撰写学习体会、研究报告或论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结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4.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有关课程,指导学位论文选题,检查科学研究进展情况,帮助解决科研中的困难,适时地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认真审阅学位论文,切实把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

5.学位点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写作2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4年的弹性学习年限。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4学分,学科基础课4学分,学科专业课4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除公共课外,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

2.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6学分),其中:

1)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2)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1学分,专题课程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完成。

3)实践环节:1学分。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践以及教学实践等。在第二、第三学期学院及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如,思政课程部分章节的讲授辅助工作,参与指导课程设计、实习、实验、辅导答疑、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或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项目研发等实践工作,总工作量应达到80学时或10个工作日。

4)学术活动:1学分。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6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须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学校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记载成绩。

5)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6)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3.非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选修其他学科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目录上的课程,使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

4.以同等学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必须补修三门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对跨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是否需补修相关课程由导师决定。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和附表2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升。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态,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开题由院系统一组织,一般要求在第二学期期末前完成,开题时间距离答辩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学年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开题要求有单独的文献综述,字数要求应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措施;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对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工作的具体要求见《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实施细则》。开题报告通过者给予1学分。

2.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第四学期末完成。申请2 年毕业的研究生要求在第四学期的前三周内完成。学院组织考核小组(35人)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论文完成的可能性等进行全方位考查。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目前存在或写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等。对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华北电力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实施细则》。

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给予1学分。

3.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或企业委托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身份,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网络见刊需导师签字)反映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的学术论文,且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

2)以华北电力大学署名的科研成果(本人应排名前5)获得厅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3)以华北电力大学署名的科研成果(本人应排名前5)获得厅局级及以上单位采纳或肯定性批示(需提供采纳函件或批示复印件,如涉密只审核不留档)。

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不具备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1)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论文撰写内容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内容保持一致。

3)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应在1学年及以上。

4)严格按照《华北电力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范例》撰写。

5)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选题应当有新见解,论文撰写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反映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研究素质。

6)根据学校对硕士生在校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和所在学科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5.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采取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一般在第5学期末进行,通过预答辩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程序。硕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所在学科对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学校集中进行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评审与答辩工作。研究生在论文工作完成后,须向所在院系提交论文答辩申请,相关部门要对研究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审查通过方可进入论文评审与答辩程序。未通过答辩资格审查的硕士生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有关规定》、《华北电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毕业生的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6月,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答辩时间可安排在6月或12月。

八、提前毕业条件

研究生申请两年毕业者,需具备下列条件:

1)在申请提前毕业期限内,按规定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各项环节;

2)课程成绩无不及格记录,且平均成绩在85分(含)以上;或专业学位课程平均成绩排名在同年级本专业前20%

3)中期检查结果为“优秀”;盲评全部通过;

4)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或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集刊、扩展版)、或我校认可的核心期刊目录及复印转载目录公开发表与毕业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1(网络见刊或提供录用证明需导师签字);或者撰写、编写的学术著作正式出版(排名前3,以封面署名为序);或者以华北电力大学署名的科研成果(本人排名前5)获得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或肯定性批示(需提供采纳函件或批示复印件,如涉密只审核不留档);或者以华北电力大学为署名单位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个人排名前8);

5)导师同意;

6)开题时即确定提前毕业、正常毕业。程序一旦启动,原则上不随意更改;

7)学院组织硕士生导师组,根据申请学生的学习、科研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表决同意,由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和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并上报研究生院;

8)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届时不能完成学业的,按正常毕业情况处理。

附表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6学分)

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64

3

考试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考试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考试

1

(不少于4学分)

基础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2

2

考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1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1

(不少于4学分)

学科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2

2

考试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哲学导论

32

2

考试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32

2

考试

1

伦理学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

32

2

考试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政治学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1

(不少于4学分)

学科专业课

专业英语

16

1

考试

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研究

32

2

考试

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比较德育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专题研究

32

2

考试

2

非学位课

(6学分)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1

考查

1


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

16

1

考查

答辩前

实践环节(实验、实践)

16

1

考查

2~3

学术活动

16

1

考查

答辩前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16

1

考查

2

论文中期检查

16

1

考查

4

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研读

20

1.5

考查

1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16

1

考查

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专题

32

2

考查

2

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16

1

考查

2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32

2

考查

1

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

32

2

考查

2

领导科学与管理

16

1

考查

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16

1

考查

1

中国共产党党建专题研究

16

1

考查

1

心理学专题研究

16

1

考查

2

大数据分析技术

16

1

考查

2

可选修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目录”上课程

补修课








相关附件